
孩子开口说话,行为逐渐改善自闭症,多因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失养,导致心脾两虚、肾精亏耗,神机失用、窍络不通,进而影响孩子的社交、语言及行为发展。中医讲,脾胃为后天之本,脾虚则生痰,痰阻心窍,神明不清;肾主藏精,精不足则脑髓不充,影响智力与情绪。今天分享两个简便的小方,紫苏一味,既能健脾助运,又可理气安神,常用于调护自闭症儿童的脾胃与情志。①紫苏醒神茶材料:紫苏叶5克,石菖蒲3克,茯苓6克做法:三味一同入壶,沸水焖泡20分钟,滤渣取汁。每日早晚温服半杯。功效:紫苏叶芳香理气,助气机升降;石菖蒲开窍豁痰,提升认知与语言能力;茯苓宁心安神,健脾利湿。三者合用,可调节神经功能,醒神开窍,缓解脾胃不和、神思昏蒙。②紫苏益智粥材料:紫苏梗10克,小米30克,核桃仁15克做法:紫苏梗先煎15分钟取汁,去渣后加入小米、核桃仁,小火熬成粥。每周食用3-4次,边喂边轻声互动,效果更佳。功效:紫苏梗行气宽中,助消化吸收;小米养胃,富含B族维生素;核桃仁补肾填髓,健脑益智。此方脾肾同调,助养心神,改善自闭症儿童脑髓不足、神明失养之症。临床上,我也常用紫苏配伍,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门诊案例,提供思路。小铭,十一岁,打小就不爱跟人搭话,眼神飘忽,不太理人,开口说话也只是简单求个吃喝。家里人急得团团转,四处寻医问药。最近三个月开始,白天没精神,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睡着了还容易出汗,枕头衣服湿一片。平时老是自言自语,说些别人听不懂的句子。情绪忽高忽低,开心时手舞足蹈,停不下来,低落时缩成一团,谁哄都不理。吃饭倒是胃口极好,尤其偏爱油腻厚味的东西,大便一天三四次,时稀时溏,嘴里总带股酸腐味。一看这孩子,瘦瘦小小,脸色发黄,眼神无光,舌淡胖有齿痕,苔白厚腻。说话低低的,老是重复些没意义的音节。嘴里味道秽浊,晚上睡不好,才四个小时,还梦呓、磨牙。大便后肛门发热,脉象濡滑,尺脉沉细。这病根儿,我一看便知:自闭症,属心脾两虚,痰蒙清窍,兼肾精不足之证。我给他开的方子是涤痰醒窍方加减:紫苏梗、石菖蒲、茯苓、法半夏、陈皮、远志、黄连、肉桂、益智仁、桑螵蛸、炒白术、焦山楂等。除了汤药,家里人还可以搭配点食疗。用紫苏益智粥,在原方基础上加莲子肉10克,每周五次,辰时服用,健脾养心,助长聪慧。晚上睡前,再配合一个泡脚方调理:紫苏叶30克、合欢皮15克,用热水泡脚,引火归元,安神助眠。首诊14剂后,孩子的情况明显好转。夜里能睡上六个小时,盗汗少了,大便也成形了。见效后,我调整了方子,去掉黄连,加了龟板,滋肾填髓,稳固疗效。三个月下来,变化更大了。孩子开始能维持简单对话,原本那些重复刻板的动作少了一半,家里人看到希望,脸上的愁色也渐渐散了。我接着用节气药茶调理巩固,再配合感觉统合训练,让这孩子的进步更稳、更长远。什么道理?这孩子脾虚痰阻,典型的“胃强脾弱”——吃得多,肉却不长。脾运化无力,水谷不化,湿聚成痰,上蒙清窍,神机被困,所以社交障碍、重复言语就出现了。舌苔腻、脉濡,这都是痰湿内蕴的表现。肾精不足,天生底子弱。尺脉沉细,说明肾不生髓,脑窍失养,理解认知自然比同龄孩子慢。心火上扰,阴阳失衡。盗汗、便溏、肛门发热,这是阴虚不敛,虚火上炎;夜里睡不安稳,情绪起伏大,正是痰郁化热,扰动心神。治法上,先健脾化痰,开窍醒神,再调和心肾,安神定志,佐以滋肾填髓,慢慢把元气补回来,让孩子稳住、养好!方中紫苏梗,关键一味药。能调中焦气机,升脾阳化湿,降胃浊消积,打破自闭症孩子“胃肠不通,脑窍闭塞”的恶性循环。石菖蒲,化湿醒神,直通脑窍,让语言中枢活络起来。茯苓,健脾渗湿,从根源上断了痰湿的生路,调节肠脑轴。半夏、陈皮,辛开苦降,化痰散结,特别擅长清理积食生的内毒。黄连、肉桂,调心肾水火,一个清胃肠郁热,一个温引浮阳,合力调和阴阳,解“夜躁昼萎”。益智仁,固肾养脑,护住肾气,助髓生智,让孩子脑窍慢慢开。家长们明白了吗?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宏赢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