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最优秀的学员,曾受到老蒋的赏识,不过多次笼络他均遭到了拒绝。他被毛主席誉为天生当高参的命,最终为我党所用,成为了开国将领,他就是郭化若,一位有着杰出军事才能的革命将领。
郭化若出生于1904年的福州,由于家庭贫困,父母砸锅卖铁才勉强供他念书。从四五岁时,他就开始读书识字,小小的年纪就展现了非凡的学习天赋,一度被认为是神童。高小之后,家里实在无力负担他的学费,只能让他辍学在家,但他凭借过人的学习能力,自学完了诸多学科,还考上了福建省第一中学,但昂贵的学费让他不得不再次放弃学习。
郭化若对自己的人生抱有远大的希望,不想默默无闻一辈子。于是在十九岁那年,他参加了大革命,并且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。1925年,黄埔军校招收第四期的学员,郭化若成为了其中的一员,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
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,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,这样优秀的学子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,老蒋更是多次找他谈话,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的军事参谋,这意味着他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。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,多少人盼都盼不到,但郭化若却果断拒绝了。因为在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后,他已经看出了老蒋的野心,也并不认同国民党的理念,于是他便加入了共产党的行列。
毕业后,郭化若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炮兵连长,职位虽小,但他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敬佩。毕竟是黄埔毕业的高材生,其文化程度和军事理论都高人一等,之后他参与了延安炮校的筹建,增强了我军的军备力量。1927年底,郭化若奉命去苏联学习,两年后学成归来,继续参与到了革命斗争中。
1930年,他加入了红四军担任参谋长,期间他对红军的发展以及革命的未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,其中很多的理论都受到了毛主席的夸赞,认为他是天生的军事家。之后,他跟随主力转移,过程中身体亮起了红灯,导致他行动力受损,但战友们并没有放弃他,他也用强大的毅力支撑到了延安。此后,郭化若在红军大学任职,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,为我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。
抗战期间,郭化若在军委总参部任职,为作战部队规划战术以及撰写军事文件,是不可多得的政工人才。解放时期,他依然在前线部队奋战,虽然是政工干部,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不差,在多次的大战中都见解独到,提供了有效的战术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建国后,他和陈老总一起进驻上海,致力于整顿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,努力了大半年才彻底让上海的经济市场恢复稳定。
1955年,郭化若原本被拟授上将军衔,但他知道后主动找到了军委,要求降低自己的军衔,最终军委决定尊重他的意见,将他的军衔改为了中将。之后,他被派往南京军区任职,一直在部队奉献。特殊时期,当地的造反派极为猖獗,甚至把黑手伸进了部队,南京军区因此“沦陷”,军区多位高干都没能逃脱被迫害的命运,郭化若也被关押了八年。
1973年,毛主席了解到郭化若的情况之后,只说了一句“他的军事才能不在我之下”,足以看出主席对他的欣赏。此后,郭化若的境遇才得以好转,不仅恢复了自由,还被安排在军科院工作。1985年,郭化若将军正式离休,后于1995年病逝,享年91岁。
宏赢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